四川盆地迎区域性暴雨 降水量超70毫米易发地质灾害

2016年07月05日 17:59 新浪天气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中国天气网讯 7月5-9日,四川盆地将出现今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暴雨过程。由于当地地质条件脆弱,需注意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何四川盆地夏季易发强降雨,其地质灾害又有何特点,如何防范呢?

  四川盆地缘何易发区域性暴雨?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四川省的东部,紧邻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夏季经常发生区域性的暴雨。

  

  这一方面是由于水汽充沛。夏季通常会有两支气流为四川盆地输送水汽,一支是副高边缘的东南气流,主要负责搬运南海地区的暖湿空气;另一支则是西南季风气流,会将孟加拉湾地区的暖湿空气引进到我国地区东部一带。

  

  另一方面与冷暖空气交汇有关。其中一个主要的影响系统就是“西南涡”,这是形成在青藏高原背风坡地形下的一种闭合气旋式低涡环流,从出现到消亡的时间一般低于48个小时,但发展东移后生命史可达5-7天,所到之处大雨倾盆。

  另外,地形抬升也是四川盆地强降水发生的重要动力条件之一,盆地西部的高原地形对降水常会起到明显的增幅作用。

  

  总的来说,季风活跃,副高偏西偏强时,偏南气流可以将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四川盆地,同时,高原上或是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与暖湿交汇形成切变线或是西南涡时,容易在四川盆地产生强降水,而盆地特殊的地形常会使得降水进一步增强。

  

  日降水量超过70毫米时易发地质灾害

  从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来看,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域,除了重灾地震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都会在这一带发生。

  其中四川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四川省地质灾害的发育历史长远,自古至今其发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地质灾害的类型较多,规模较大,危害严重。全省地质灾害点共5770处,其中仅滑坡、崩塌、泥石流就达5310处,占地质灾害总点数的92%。

  今年,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受四川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地质条件限制,以及“5.12”、“4.20”等数次地震影响,山体松动、破碎,汛期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今年截至6月20日,四川省各地上报的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6倍。

  此次四川盆地的降雨为持续型降雨,根据文献统计:如果日降水量超过70毫米时,出现灾情较快。

  留意灾害前兆 积极自救

  崩塌前兆: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