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治霾需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2016年12月15日 08:59 中国天气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尽管当前我国采取诸多措施应对大气污染,但面对雾-霾,蓝天往往还是“人努力,天帮忙”的结果。治理雾-霾,仍离不开对天气气候背景的认知。

  比如,随着全球变暖,冬季中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可能削弱极地高纬与低纬之间的气温差,这是否会导致从极地来的冷气团次数变少,强度发生变化?青藏高原对中国乃至亚洲天气、气候变化都有重大影响,那么此类独特的大地形对大范围“背风坡”区域霾天气是否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指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东部平原特殊的“三阶梯”大地形动力效应与西风带特定的大气环流共同作用,也有利于中国东部城市群落上空污染源排放颗粒物的长期累积及其变异,对雾-霾天气频发起到特殊的“气候调节”效应。

  徐祥德说,青藏高原大地形热力作用对我国季风及雨带时空分布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相应的水汽输送变化与霾天气发生的湿环境也呈显著相关,同时也会导致局地降雨对霾的湿清除作用;大地形背风坡动力作用则可形成“弱风区”,并有利于静稳条件的生成等等,上述多类因素都会对很多区域大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1961年至2011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区域大气污染排放强度可分为三个阶段:1961年至1980年缓升阶段、1981年至2000年显著上升阶段、2001年至2012年急剧上升阶段。总体上三个阶段对应的中国东部霾日数变化与其呈现同步上升的显著线性相关。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第二阶段(1981年至2000年),在大气污染排放强度有增无减的背景下,霾日数却出现缓慢上升“波动”变化情况,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现了中国东部霾日增加,且趋势变缓现象,即其与污染排放量上升“非同步”现象。这说明,除排放量影响外,一定还有天气、气候等因素影响着大气污染变化状况。在第三阶段,排放强度剧增与霾日多发则呈同步变化。

  为剖析此现象,徐祥德对比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大气热力结构的年代际特征差异,发现冬季中国东部霾天气大范围频发不仅与局地天气尺度的大气低层逆温结构有关,还与2000米以上中高层气温距平“暖盖”有关,此类大气热力结构有利于大气低层逆温频发,抑制低层污染物对流扩散,加剧了区域霾天气频发的持续影响效应。此类年代际时间尺度大气温度距平表现的特殊垂直结构也可能是中国东部区域霾频发的重要“气候调节”因素之一。

  研究结果还表明,青藏高原东侧背风坡呈季节性变化的垂直环流结构变化。在此类大地形东侧的特殊“环流圈”,秋冬季背风坡为下沉气流,因而秋季来临,不利扩散的背风坡下沉气流将趋于明显;相反春夏季背风坡则上升气流显著。“在秋冬季下沉气流不利于背风坡区域大气扩散或对流,会出现类似静稳天气的‘避风港’效应。”徐祥德说。背风坡“弱风区”恰对应霾日频发峰值区,不同季节霾日频数峰值大小依次为冬、秋、春、夏季排序,与高原背风坡垂直环流结构季节性特征相吻合。

  徐祥德指出,入秋以来,尤其是采暖期来临,这种霾天气高发状况再次向人们发出大气污染恶化的“强信号”,提示我们思考在高原东侧特殊大地形背景下,中国东部区域大气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季节性不利气候调制的影响问题。

  “大气环境承载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该区域内大气环境自净介质的总量以及自净能力。若超过了环境容量的阈值,加之大地形影响区域及不利气候调节的影响,将使大气环境治理难度加大,这意味着大气环境的调控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徐祥德说。他建议,要进一步探索霾时空分布特征受区域工业布局、城市群分布排放状况的影响,尤其在大地形“背风坡”或“盆地”等不同尺度地形影响显著区,需加强区域性环境承载量与不利气候调节等多因素影响综合评估研究,以制定客观合理的大气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