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洪涝灾害

2016年06月30日 19:00 新浪天气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众多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古淮河曾经是山秋区植被良好,平原区沟洫体系完整,排水通畅的独流入海河道。12世纪以前,流域洪涝灾害记载较少。但随着人类历史经济活动的发展,自然地理的变化,改变了自然生态平衡,河系历经变迁,洪涝灾害不断发生。特别是1194年黄河侵淮、夺淮入海长达近800年的漫长历史,加上战争的破坏,更使淮河洪涝灾害频繁。

  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里,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350次,不足两年一次。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14、15世纪每百年水灾75次;16世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450年里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50年中,流域洪涝灾害更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4、1957、1975和等年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历史时期令人瞩目的有1593年流域性大洪水、1730年沂沭泗大洪水。本世纪以来,有1921、1931、1954、1991年流域性大洪水和1968年淮河干流上游、1969年淮南史淠河、1957年沂沭泗、1975年洪汝河、沙颍河大洪水等灾害。

  淮河上游干流及其南部山区,河道坡度大,汇流时间短,洪峰水位高,历时短。当淮北支流洪水,泄洪入淮河干流时,与淮河上游干流及其淮南山区洪水遭遇,而在淮河干流形成特大洪水。古代历史上《史记》中有“荡荡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的记载。据历史洪水调查资料表明,襄城1612年洪水,推算流量5060立方米每秒,1632年洪水流量为5160立方米每秒。史志资料中,从灾情描述上统计:清朝前特大洪水21次,清朝特大洪水3次,民国时期以1931年洪水最大。

  淮河中游历史上洪水频繁,大别山区的淠、史河上游洪水,频率较高,特大洪水的1850年,淠河东源白莲崖、磨子潭、佛子岭最大流量分别为7800、8840、12900立方米每秒。该年洪水为淠河历史最大洪水。淮北支流中上游平原地区洪水多系黄泛洪水。历史上淮河中游洪灾多在城市洪水记述中反映。

  淮河下游地区是淮河流域洪涝重灾区之一。据统计每年7~9月份往往出现洪、涝、潮、台多灾并发。黄河夺淮期间黄河洪水更加重了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历史记载从10~20世纪上半叶,每世纪平均水涝22~25次,洪涝灾害多发地区为宝应、东台、兴化、阜宁等地。

  清初归海坝建成后,每次淮河大水开坝后里下河都是一片汪洋。《冬生草堂诗录?避水词》中描述里下河水灾悲惨情况“一夜飞符开五坝,朝上屋顶已牵船。田舍漂沉已可哀,中流往往见残骸”。据统计,1796~1850年的54年中有28年开归海坝93次,平均两年有一年开坝;1850~1938年的88年中有19年开坝39次,平均四年有一年开坝。新中国成立以前,淮河洪水决溢时,苏北高宝胡、里下河地区长期处于水患之中,里下河实际成为滞蓄洪区。此外,这一地区还受沿海风暴潮的威胁。1939年8月海啸突袭沿海大喇叭口、双洋(现射阳县境内)一带,引起的潮灾也十分突出当年海潮内侵,卷走13000多人,溺死海中。

  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1~19世纪,大小洪灾及久雨涝灾120次。由于沂沭泗地理特点洪涝情况不同,在120次中,南四湖湖西区52次;南四湖湖东区29次;沂沭泗河区39次。

  据历史资料记载,1593年淮河全流域及1730年沂沭泗水系发生近500年来最大的洪水。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