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二号”G星在轨交付仪式现场。张静 摄影
郑国光会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 张静 摄影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静报道 4月29日,“风云二号”G星正式完成在轨交付。该卫星投入业务运行,对于保障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确保“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进一步提升我国气象观测能力和对台风、暴雨、大雾、沙尘暴、森林火灾等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风云二号”G星将接替2008年发射的“风云二号”E星,于今年主汛期前投入业务运行。
“风云二号”G星在轨测试工作于1月12日启动,经过3个月的全面测试表明,星地系统接口协调、匹配,运行稳定,实现了原始云图获取,展宽云图生成、广播,数据收集和空间环境监测等全部业务功能。
“风云二号”G星是“风云二号”03批业务卫星工程的第二颗业务卫星,设计寿命由3年提高到4年,并在“风云二号”F星的基础上做了24项技术改进。在轨测试表明,G星可见光杂散能量有所减小,红外通道杂散辐射有显著改善,午夜次镜支杆杂散辐射有所减小,总体性能优于F星。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认为,“风云二号”G星顺利实现在轨交付使用是航天工作者和气象工作者成功合作的又一典范。他指出,“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气象预报服务、气象防灾减灾以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资料和产品已经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风云二号”卫星也是全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了全球观测业务卫星序列,其观测资料也被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接收和利用,充分体现了我国气象卫星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
对于气象卫星的下一步发展,郑国光要求,认真做好“风云”气象卫星业务运行管理和应用工作。要做好卫星在轨业务布局调整和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卫星的综合应用效益;做好后续卫星的研制工作,不断提高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观测能力;积极推进后续卫星工程项目报批和卫星规划编制,实现“风云”卫星持续健康发展。
许达哲等一行参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张静 摄影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指出,未来10年到15年是中国实现航天强国梦的关键时期,要从过去的模仿者、追赶者,转变为并跑者,甚至是某些领域的领跑者。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气象卫星领域是最有希望率先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领域。他希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气象卫星应用需求论证,着力提升卫星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部门、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将全力做好民用航天组织管理工作,为后续“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陈桂林,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以及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见证在轨交付过程。
(原标题:“风云二号”G星正式在轨交付使用 将于主汛期前投入业务运行)
文章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