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2月3日)北京又迎来一场小雪,雪下的还是那样吝啬,只光顾了城区和近郊区,其他大部分地区未见到飘雪。明天将迎来“立春”节气,从这天起冬天将会逐渐远去。但是持续偏高的气温让我们感到这个冬季似乎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入九之后标志着北京已进入寒冬,然而最冷的三九和四九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了3.4℃。2015年的一月份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也偏高了2.5℃。居高不下的气温让我们着实感受了一把“暖冬”的热情。昆玉河上的车道沟桥下,每年冬季或早或晚都会封冻,今年的冬天却一直有一片或大或小水面在荡漾着碧波。
和“高傲”的气温相比较,今年的雪花却显得格外“羞涩”。12月9日的初雪“犹抱琵琶半遮面”,北京远郊区普遍降雪,但城区未见雪花飘落。随后的几次降雪也是十分“吝啬”,不是东边下了西边不下,就是只见雪花飘,不见地面白。到目前为止,观象台的降雪量只有0.4毫米,和常年同期5毫米的降雪相比,实在是太少了。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观测资料分析,2014年是1880年以来全球最暖的一年,在大的气候变暖背景下,北京2014年的年平均气温为14.1℃,也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这种变暖的势头一直延续到这个冬季。一个地方气温的高低在受大的趋势影响外,还受到大气环流的直接影响。这个冬季虽然冷空气活动并不少,但冷空气强度明显偏弱,所以造成的降温幅度都不大,往往只是刮一阵北风冷空气就过去了。冷空气偏弱和极地冷涡位置有关,同时北半球中纬度的大气环流南北分量(经向度)弱,不能使北方冷空气顺利南下,也是气温偏高的原因。
从历史资料上分析,北京冬季降雪本身就很少,整个冬季的平均降雪量还不足10毫米。这和北京的地理位置及特殊地形有关,同时产生降雪的气象条件又很苛刻,既要有一定的水汽条件,又要有使水汽凝结的动力条件。当一定厚度偏东风或偏南风把南方或海上的水汽输送到北京后,这些水汽恰好遇到冷空气或动力上升运动使其凝结,于是就形成了降雪。今年这几种因素耦合在一起的机会较少,所以降雪也就很少也很小了。
从目前的气象资料分析,近期仍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北京,这种气温偏高和降雪偏少的情况还会继续维持。高温和少雪的天气条件有利于病虫害和病毒的传播,不利于户外冰雪活动开展,需做好防范和应对工作。(作者: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专家 张明英)
文章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