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由中国气象局主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综合报告宣讲会今天(24日)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举行。本次宣讲会主要基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的评估结论,对综合报告的评估背景、内容、意义进行介绍,分析综合报告的发布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借鉴意义,宣传中国科学家在第五次评估报告撰写中承担的任务和作出的贡献。来自不同部委、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宣讲会。IPCC中国政府首席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国科学院院士、IPCC AR5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以及IPCC AR5第三工作组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姜克隽研究员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郑国光局长在宣讲会上做主题报告。(张永宁 摄)
IPCC中国政府首席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自2008年IPCC启动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编制,经各国政府推荐的800余位科学家历时近6年的共同努力,到2014年11月已全部完成三个工作组报告和综合报告的编写。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编写进程中,中国科学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气象局秦大河院士担任AR5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共有43位科学家担任主要作者,另有上千人次的专家参加了报告的政府和专家评审。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6个气候系统模式参加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气候变化评估。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近千篇论文被引用,反映了我国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重要贡献。
秦大河院士在宣讲会上做主题报告。(张永宁 摄)
郑国光指出,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给出了自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气候变化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气候变化的风险、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等原则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建议,以及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路径和政策、技术选择等。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明确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对气候的干扰越大,面临的风险就越高;人类可以采取措施限制气候变化,建立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与前几次评估报告相比,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进一步夯实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并重问题,强调了全球长期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建立更为合理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
姜克隽研究员在宣讲会上做主题报告。(张永宁 摄)
郑国光指出,我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压力。近6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每十年约升高0.23℃,是全球温升幅度的两倍。1990至2013年,我国因气象灾害死亡9.1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5.5万多亿元,极端气候灾害给我国带来了严重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经济安全等诸多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均构成严重威胁,对国家安全提出严峻挑战。同时,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0%,居世界第一,但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球的10%左右,能效亟待提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和我国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应充分借鉴和应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吸纳有益因素,坚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并重,以加强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减少和管理气候变化风险,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推进各主要行业实现低碳转型,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郑国光最后强调,应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科学认知气候变化,高度重视气候安全,将气候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确定中长期气候安全目标,减轻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水资源、生态、能源、城镇化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