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污染与气候变化 或为海滨蛰灾祸魁

2013年08月17日06:02   中国天气网 微博

  轻盈剔透、宛如薄纱的水母,缘何成了灾难?(图片来源:昵图网)

  塑料袋噎死海龟让海蜇逍遥

  据介绍,海洋科学界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海蜇的增多,直接的原因是天敌的减少。

  海蜇最大的天敌是海龟。“海蜇幼体很小的时候,海龟吃海蜇,但海上塑料袋漂浮的越来越多,海龟把塑料袋当成海蜇误食,塑料袋不好吃,海龟吃了消化不了还会死掉,时间长了,海龟对塑料袋和海蜇都不感兴趣了。”李乃胜说。

  海龟正在吞食海上漂浮的塑料袋(图片来源:中奢网环保频道)

  他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沿海渔民的认同。“我不止一次看到过死掉的海龟,这些海龟的肚子里塞满了塑料袋,塑料袋它们消化不了,撑不了多久就会死亡。”

  气候变化让海蜇数目增长

  海蜇成灾,远不止海龟减少这么简单。

  多位海洋学者向记者介绍,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气候变化是海蜇暴发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温室效应。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入冬的海水在温室效应下水温上升,加速水母在幼虫期的细胞分裂,致使海蜇群体迅速膨胀。

  此外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海水的富营养化。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启升院士联合发表的论文显示,由于海洋污染、海岸开发、过度捕捞,黄海、东海、渤海近海海域富营养化加剧,造成一些海域营养盐组成和比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21世纪初的近30年间,我国近海海水中总溶解无机氮年平均浓度明显上升,而磷酸盐浓度变化不大,硅酸盐浓度呈下降趋势,导致海水中氮磷比和氮硅比不断升高。在高氮磷比或高氮硅比条件下,甲藻对硅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环境更有利于海蜇的生长繁殖。

  南戴河岸边可以见到大量海蜇(图片来源:华侨报)

  休渔让海蜇大爆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一位海洋专家认为,就青岛近海而言,海蜇成灾可能与近年来推行的伏季休渔制度也有一定关系。按照渔业部规定,青岛海域每年6月份至9月份实行为期三个月的伏季休渔,在此期间不允许渔船出海作业。这个期间正好是大型海蜇的生长盛期,渔业活动的减少,降低了人类对它的干扰和灭杀率,从而为大型海蜇的大量暴发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常吃的是绵蜇,害人的是沙蜇

  “听说政府每年都放流海蜇,海蜇既然在浴场伤人,又影响生态,为什么每年还要放流海蜇呢?”市民赵先生有些纳闷,而这也是很多市民的疑惑。记者对此调查了解到,事实上,政府放流的海蜇和浴场蜇人的海蜇虽然同为海蜇,但并不是一个品种。海洋学家表示,虽然同是海蜇,市民常吃的海蜇是绵蛰,而浴场蜇人的海蜇是沙蜇,两者有较大差别。绵蛰口味较好,经济价值高,有不少渔民出海作业专门捕捞绵蛰,而沙蜇口味差,经济价值较低,因此不被作为主要捕捞品。

  由于海蜇蜇人事件频发,某些海滨医院开设了专门的门诊处(图片来源:北青网)

  海蜇伤人事件频发

  今年夏季,电视上频繁报道了海滨浴场的海蜇伤人事件。8月2日,密云县一8岁男童在南戴河天马浴场被海蜇蜇伤,引起急性肺水肿抢救无效身亡。据统计,8月是海蜇伤人事故的高发时段。市民在海边游泳的时候,要注意附近海域是否有海蜇出现,穿带袖子的游泳衣相对安全,通常最容易触碰到海蜇的部位就是胳膊。一旦看到海蜇要尽量远离,紧急情况下可在水中静止等待海蜇慢慢离开。旦被海蜇蜇伤,不要用淡水冲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加重病情,应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黏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也可用海水冲洗,然后用酒精或肥皂水等碱性洗液冲洗、涂抹患处,当地的浴场一般都备有碳酸氢钠水(小苏打)或明矾水,可以中和毒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冰袋冷敷。若损伤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要及时去医院治疗。【热点新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