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温持续 蚊虫密度大大降低

2013年08月08日15:27   新民晚报

  本报讯 (记者 金恒)一波一波的热浪滚滚袭来,人受不了,就连“蚊子”也忍耐不住了,据外地媒体报道,高温令蚊子大量死亡,蚊虫密度较去年同期大大降低,本市许多居民也感觉到,今夏扰人的蚊子变少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令蚊子感觉变少了呢?

  据市疾控中心7月中旬的监测数据显示,当月的成蚊密度较6月份有所上升,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两成,蚊虫孳生地阳性率比6月份上升近6成,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85%。

  按照本市蚊虫季节消长规律,7月是全年蚊虫密度的高峰,由于今年的高温酷暑等因素影响,蚊虫密度、孳生地确实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那蚊子是被热死了吗?据病媒防治专家介绍,超过30℃的高温会导致成蚊疰夏、幼蚊发育减缓、蚊虫卵的蛋白质变异而死亡,但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成蚊“热死”,而25℃-30℃是蚊子的最佳繁殖与生长温度,蚊子是最活跃的。

  疰夏的原意,是指源于天气暑热造成的体质虚弱。成蚊也会因为暑热,减少活动频率和交配繁殖次数,从而降低蚊虫密度。当温度过高,蚊子就会躲到楼道、绿地、树木、地下室等阴凉的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白天蚊子少,而晚上蚊子则会变多的原因。

  市爱卫办提醒广大市民,由于受高温影响,蚊虫普遍有“集中躲藏点”——楼道、绿地、树木、地下室等处,此时开展灭蚊消杀,可一网打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持续高温对于蚊虫孳生地的影响是明显的,很多沟渠、中小型积水等孳生场所蒸发消失,没有积水,蚊子就无法繁殖。如果水体温度达到35℃以上,不仅小蚊子发育的速度会变慢,连产在水中的蚊虫卵,也会随着蛋白质变异被热死,所以蚊子自然就减少了。

  尽管身边的蚊虫感觉少了,但7月下旬到8月上旬仍是乙脑等蚊媒疾病的高发季节,市爱卫办告诫相关部门不能放松警惕,应加大对蚊虫的控制力度,组织辖区开展成蚊消杀,重点控制动物养殖场等蚊虫孳生场所,切断乙脑传播途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