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视频网网8月7日讯 七月走了,八月来了。这个八月,似乎注定不同寻常,因为南方多地的气温正以创新高的节奏让人们感受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今天,《直击天气》再次与科学家聊“天”,解析今年高温缘何如此肆虐。以下是直播节目文字实录。
【宋英杰】大家好,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个热点问题,之所以是热点,就是天气特别热,热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很多网友的感性描述,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已经进入了烧烤模式。大家说我和肉串之间只差一撮孜然,我和扇贝之间只差一把蒜末。高温的确让大家倍受煎熬。我们邀请到三位人士,一位是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正研级研究员李维京,一位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胡永云教授,一位是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先生。
最近天气是异常的热,以创新高的节奏让我们感受天气和气候的异常。我们也注意到在8月5号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预告,一直在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就是明天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劲的高温天气。首先请马首席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一天,乃至这一段时间,为什么说“高温最强劲”,具体是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马学款】我首先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南方地区的高温现状以及未来几天高温的发展趋势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这张是8月5号到8月6号南方地区高温图的对比,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到8月6号的高温实况比8月5号在强度上明显增强,从范围来讲也比5号有明显的增大可以看到超过40摄氏度的站点,全国范围的从12个增加到47个,区域站从500多个增加到了1030个可以说在6号的时候,高温范围和强度比5号明显扩大。
这张是8月5号和8月6号南方地区地表温度对比图。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到很多地方地表温度都是超过了60摄氏度,超过60摄氏度的范围,6号比5号也明显的扩大。
【宋英杰】很多朋友都在谈论预报的问题说的是气温,但有些人会拿出一个温度计在马路上去量,那个是地表温度。我们预报,或者说气温实况超过40摄氏度,地表温度往往在60摄氏度以上。
【马学款】有的地方地表温度还在70摄氏度以上。我们经常讲国际上衡量温度的标准是气温,柏油路面的温度会更高。
这张是卫星监测的地表温度超过55摄氏度的地区,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应该说范围也是非常广。这一张是根据监测绘制的一些大城市或者城市群的城市热岛效应群,包括杭州、武汉等等城市∩以看到城市中心比周边的气温明显偏高。
这张是7月1号以来一直到8月6号,全国最高气温的实况图,也就是从7月到目前为止,全国最高气温的综合评价可以看到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和南疆盆地,我国的华北一直到南方,包括现在的东北,都是大范围的出现35摄氏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很多地方都是在37度以上,个别地方超过40摄氏度。
这张图是7月1号以来,我们国家超过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的日数,特别是在江南这带地区,很多地方高温的时候是超过了20天,有些地方甚至超过30天,应该说高温日数的平均和持续时间都是比较长的。
由于持续的高温少雨和比较高的蒸发量,很多地方旱情在持续发展。从这张10厘米的墒情监测可以看到在重庆、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的一些地方出现了中到重度的干旱。
【马学款】另外,根据8月6号的极端温度事件监测来看,8月6号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有9个省市的104个国家站出现了极端的高温事件,其中举了一些例子。
截止到8月6号为止,新疆、湖南、江苏等大概5个省份的极端高温日数也是超过了历史的极值,像湖南的衡山达到了39天。当然,如果从今年以来统计下来,长沙的高温日数更多,超过了40天。
大家都比较关心目前的高温会持续到什么时间。根据我们现在最新的预测,一直到8月12号,也就是8月13号之前,像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东部、重庆,也包括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高温天气仍然会持续。特别是在10号之前,就是7号、8号、9号三天,部分地区的高温强度仍然比较强,有可能最强的高温出现在今天午后这段时间,这段时间高压势力特别强盛。未来预计在8月13号以后,随着副高势力的逐渐减弱,南方地区高温强度和范围会明显减弱。但是,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部分地区温度仍然在35摄氏度以上,持续时间比较长。
【马学款】最近一段时间高温出现的主要原因,首先我们看一下常年的情况。在正常的年份或者是平均状态,每年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我国的主雨带会北推到华北到东北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华北和东北雨季。这个时候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都是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是晴朗少云的天气。夏天增温和太阳辐射增温比较明显,容易出现高温天气。实际上也就是在常年的这个时段,就是长江中下游的高温季节,容易出现高温天气。
但是,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由于主雨带提前北移,南方地区是长时间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或者是大陆高压的暖高压控制,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造成南方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南方高温天气的主要特点跟副高的三个特点是一样的,就是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
除了副高势力强以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一个是北方地区的冷空气虽然比较活跃,但势力弱,路径或者说影响区域都是偏北的。在低纬度地区的热带系统,像台风或者热带风暴,一个是势力比较弱,另外路径偏南,对华南地区的影响比较严重,冷空气和热带系统很难直接影响高温区。所以说高温一方面强度强,持续时间也比较长。
另外,随着持续的高温,降水稀少,还有比较高的蒸发量,也造成了贵州、湖南、江西、安徽、浙江一些地方旱情的持续发展。这主要是高温的成因和影响,高温造成一些干旱。
【马学款】我简单讲一下最近20天左右降水、温度的总体情况。这是近20天来全国降水实况,在江南这带地区的降水量非常少,湖南部分地区根本没有出现降水。主要的雨带就是在华南、西南,一直到西北东部、华北、东北这部分地区。目前是南方持续高温,但在北方部分地区,由于连续降雨,有些地方,像黑龙江的一些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降水也是明显偏多的。
这张是降水距平图,跟长江相比,降水是什么状况。贵州一直到江南的大部地区,降水量跟长江相比都是明显偏少,很多地方偏少一倍左右的状况。这是近20天全国最高气温实况图。刚才给了7月1号以来的实况图,这张就不仔细讲了。还有一张近20天全国气温偏高2到4摄氏度,局地更高一点。
这是湖南省高温日数图,长沙是45天,这张图跟之前统计的在时段上有所区别,也是超过了历史记录,大概有14天左右。
基本上对于高温的实况和未来趋势我就简单介绍这么多。谢谢。
【宋英杰】刚才马首席介绍了高温肆虐的基本状况,包括它的成因,包括未来天气的概括性的走势。其实在今后几天当中,北到山东、河南,南到整个江南地区,西到重庆,高温依然会肆虐,只是从13号开始,它的范围和强度会有限度的减弱。所以高温还远远没有结束。刚才马首席也从天气学的视角介绍了这次大范围高温的成因。我想请教一下李维京研究员,您从气候学的视角为我们分析一下今年为什么高温是这样的强盛。
【李维京】下面我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从6月份以来全国的气候情况和高温成因。
我想假设说用这几句话来对入汛以来全国的气候特点做一个概括:
第一,降雨分布不均,北多南少,主要雨带在北方,南方高温少雨。
第二个特点是强降雨过程多,影响区域集中,从四川川西高原到甘肃南部、陕北、山西北部,包括京津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半干旱地区降水相对比较少的地方,今年也出现了极端的强降水,引发了严重的次生灾害。
从降水来讲有三个特点,从温度和干旱来讲,可以看一下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另外,高温强度大、极端性突出。还有就是影响范围广,南方非常严重。高温和降雨少相互叠加,使得旱情发展非常迅速。
我们下面根据这些特点来看一些图。这个是全国降水量,从全国降水量来看,今年并不少,还略微多于全年平均值。
从这张图看到北涝南旱的基本特点,深色的就是降水多的地方,红色的是降水少的地方。我们看到北边降水多,南边降水少的格局。
大家可以看一下南方地区出现持续性的高温天气。从6月份开始到8月份,持续的时间相当长。对于上海、湖南等地来说是打破了历史纪录。
【李维京】下面我们非常简要地回顾一下出现这样的北涝南旱的格局以及高温持续时间这么长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非常简要地概括了几点。南方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就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非常强大,与常年相比,它的位置偏北、偏西。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一定是高温少雨的天气。
马上我们就会问为什么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此强盛,而且持续时间这么长。我们看一下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从海洋来看。今年的海洋受东太平洋海风量和印度洋的海风量偏低,整个西太平洋暖风地区海风偏高,有利于副高的增强偏北。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非常显著。如果大家有印象,东部地区在冬季是温度偏低的,很冷,可是唯独青藏高原的温度是很高的。同时,整个冬季到春季,青藏高原的积雪很少,使得高原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多。青藏高原到夏季的时候就成为强大的热源。这个热源有利于副高偏北、偏西,而且有利于华北降水,不利于长江及江南地区的降水,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要从中高纬度来看。从去年9月份的秋季以来,北极海冰相当少,处于近十多年来的低点。北极海冰减少,它吸收太阳的热量较多。现在北极是副位强,有利于副高偏北,季风偏强,有利于华北降水,不利于长江及江南地区降水。
第四个原因,全球变暖以后,使得副热带高压向北扩大,使得全球的副热带高压都有向北移动的趋势。胡永云教授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
根据3月底和5月底对今年夏季的预测。今年有三个关注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绿色的,今年的主雨带在北方。第二个关注的特点是在川西高原出现强降水。第三个特点是长江及其江南地区有伏旱。第四个特点是华南沿海要注意台风、暴雨的影响。目前为止的实况,跟我们的预报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
这个是8月份的预报,主要雨带依然是东北、西南向,长江、江南,包括淮河流域都是降水量比较少的区域。
马首席刚才也提到,我想未来的转折点将出现在13号、15号以后。我想讲的就到这里。
【宋英杰】您从气候学的视角,应该说是深度分析了影响夏季几个主要天气系统异常的基本成因。总而言之,今年夏天,老天爷没按常理出牌,很多降雨都出现在了非传统的多雨区。我也看到一个论点,从年代纪的视角去看,包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会形成一个趋势就是北涝南旱,会有这个趋势形成吗
【李维京】这种趋势是可能的。我国的雨带有非常显著的年代变化特征。我们想一想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主要雨带在北方,与现在的情况差不多。到了八十年代,比如1982年、1983年,一直到九十年代的1998年、1999年,主要雨带由于在长江以南地区。到2000年以后,雨带逐渐向北移,2003年淮河流域出现了大水。近几年来,包括去年,整个降水向北移。这个趋势是很显著的。
未来,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我们国家的主要雨带很可能向北移。
【宋英杰】我也想请胡教授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为我们解析,甚至推测一下未来一些年,我们国家,包括降水,包括高温的基本走势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胡永云】首先我想给大家纠正几个概念,不是说今年特别热了好像就意味着全球变暖,或者说今年温度不太高的话就意味着没有全球变暖。
【宋英杰】但是,很多网友会这样想:一到了冬天,感觉特别冷,怎么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呢今年热了,这是全球气候变暖,大家相对还是比较感性的。
【胡永云】是。像去年冬天,我们知道非常冷。我不知道那段时间,大家是不是开始怀疑全球变冷。今年夏天这么热了,大家还是说好像还是全球变暖。这种观点都不是特别对。我们说全球变暖是非常长的趋势,过去几十年来的温度都在升高,我们说这是全球变暖,我们烧的煤和油越来越多,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在不断增多,造成温度不断升高。如果有一天的温度不是太高,也不意味着这个趋势就停止了。比如像今年温度特别高,大家说这跟气候变暖比较一致。
我们确实分析了一下今年的气候特点,跟我们用气候模式预测的全球变暖未来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比如说我们拿全世界的几十个气候模式进行降水预测,在二十一世纪,假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北方的降水确实是在增加的,南方的降水确实是在减少的,但不至于减少到干旱的程度,未必是很长时间的干旱,但北方的降水是增加的。
还有一个特征是副热带高压。从最近几年的气候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气候变暖,副热压高压的位置逐渐向北走,南半球也在逐渐向南走。通过未来的预测可以发现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着全球变暖在不断向北发展。我们说的扩展不是说要扩展非常多,它的移动还是蛮缓慢的,但整体来讲还是向北走的。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也逐步向北走,雨带总是在副热带高压的北边,所以雨带也偏北边了。总的来看,今年的南方干旱、降水偏少而北方降水偏多,跟这个形势是一致的。我们千万不能说今年的温度太高就是全球变暖,这不意味着全球变暖,而是说形势是一致的。随着未来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这种天气。
【宋英杰】也就是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会呈现的趋势可能是副热带高压越来越偏北,它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在盛夏季节,在雨热同季的副热带高压背景下,还是要应对的。
我还想请问三位专家一个共同的问题,像这样炎热的天气,您印象当中还有哪一年,或者说今年这么热,忽然能让您想起哪一年
【马学款】在我的印象当中,出现范围这么广、强度这么强、持续时间这么长的高温天气,我印象中没有。当然,我不知道李老师有没有历史上气候统计的更准确的结果。在我十几年的工作经历里是没有碰到过。从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来讲也是非常少见的。
【李维京】实际上,大家要注意一下江南今年的高温干旱与2003年的对比情况,在某些地区已经远远超过了2003年。2003年的主要雨带是在淮河,淮河发大水,但长江以南是高温干旱。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例子,大家可以回顾一下1971年,长江流域及其江南地区高温干旱持续时间也很长。还有一个是1989年。如果仔细跟历史进行比较,这三年是温度比较高的。
【宋英杰】很多高温纪录是2003年创造的。马首席说得也对,这十年来是经常出现高温。但是,第一跨区域了,范围特别大。第二,创纪录了,打破了以前持续很多年的纪录,包括湖南,像长沙远远打破了以前历史的极值。胡教授呢
【胡永云】我们做研究的在这方面积累的比较少,我倒是很难说出今年能跟过去哪一年相比。
【宋英杰】就是有相似的年份,但今年给大家的感觉,很多地方的热浪和热度是前所未有的。
下面我们可以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记者朋友可以提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像这么热的高温天气,什么时候,有没有一个确切的,哪一号能结束,能迎来凉爽的天气。还有将近一周多的时间里,您建议老百姓对这种高温天气如何应对
【马学款】从现在的预测情况来看,因为现在的高温,一个是范围广,持续时间很长。因为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未来几天各个地区的变化趋势还有所不同。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在8月12号之前,当然也包括8月12号,淮河,一直到江南,包括重庆、贵州的部分地区,高温地区仍然会持续。特别是在10号之前,7号、8号、9号这几天的高温范围和强度都非常强。在10号以后,随着副高逐渐的北抬,也就是副高的势力在逐渐减弱,对于江南的西部和南部、西南的部分地区、华南地区的高温强度会明显减弱,有些地方,华南和江南南部的最高气温可能会降到35摄氏度以下。高温减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马上将南方的高温天气全部消退。在8月中旬中期,也就是15号之前,长江中下游包括黄淮部分地区仍然会有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现在有一个大致的趋势,15号以后,也许副高还会在重新加强。当然,由于时效很长,预报上有一些不确定性。
总的来看,在10号之前,高温的范围和强度都是比较强的。12号、13号以后部分地区的高温强度在减弱,范围在减小。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部分地区的高温仍然会持续。这是大概的情况。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次高温天气之所以引起了非常多的关注,可能因为这也不仅仅是天气的话题,可能也有一些经济的范畴。我想问一下各位专家,这次持续的高温天气将对中国的哪些产业或者行业产生影响
【宋英杰】这是一个延展性的话题,不仅仅是气象的。
【李维京】我觉得对很多部分、很多行业都有影响。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最重要的就是对长江及其江南地区农业的影响。大家可以看到最近几天,像湖南、湖北很多地方的水稻都绝收了。高温干旱影响最大的还是农业。
另外一点,由于长期的干旱少雨对水资源的影响非常严重。很多地方,人们的生活用水都非常紧张,这个影响面就非常广。不仅仅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对高温干旱区每一个人的生活会造成影响,同时对那个地区相关的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都会有影响。无论是哪个产业,都与水和电有关。现在水资源这么缺乏,对这些产业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点是对能源的影响。现在包括上海在内,很多地方的用电都是屡创纪录,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都在全力保障生活用电,必然会对工业等其他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宋英杰】实际是放大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印象中中央气象台连续十多天发布高温预警,以前从来没有过。
【马学款】从来没有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今天是立秋,大家会觉得秋天越来越近了,应该变得凉爽一点,但现在天气还是很热。第一个问题想请教三位专家,就是传统节气上的气候特点,今后会不会越来越不实用了。第二个就是每年大家都会提到一个词—秋老虎。我不知道今年的秋老虎会不会在未来几个月当中特别猛。
【马学款】实际上立秋是我国农历的节气,从气象和气候的角度来讲,往年很多年份在立秋都出现局地的高温天气。我刚才提到在未来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副高还是比较强盛,很多地方的高温仍然很强、范围很广,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还会有长时间的持续。如果说立秋之后的高温都算秋老虎的话,今年的秋老虎也是很猛的。
【宋英杰】说到24节气,所谓立秋并不意味着各个地方都同时进入秋天了。按照气象学的温度标准,日平均气温要满足连续5天的22摄氏度的门槛才能算是入秋。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剔除常冬无夏、春秋相连的地区,其实绝大部分地区都要在立秋之后的一两个月才能到达秋天。后面的一个节气处暑,从字面来讲就是暑气渐渐停止,立秋这个时节还是伏天,它只是一个立,有了立意而已,还没有那样一个形,有意无形的状态∩能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从字面去理解立秋就意味着秋天的到来。所以立秋作为隶属秋天的节气,它是秋的节气,但是有夏的属性。
【中国气象频道记者】不知道今年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高温预警是不是最多的一年。我们了解高温预警有各种颜色的区别。就我了解到的高温预警,它也有相应的防御指南。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防御指南是针对一些相关的部门和单位进行提示。以后能不能对大众开展防御指南,比如今天是黄色预警,今天出门要进行怎样的防护,到橙色预警又要进行怎样的防护呢
【马学款】刚刚讲到今年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高温预警,从目前来看,在最近几年里是发布次数最多的,特别是橙色预警连续发布的天数是前所未有的,高温预警的次数比较多。
另外,关于你提到的防御指南的问题。首先我补充一下刚才一个记者提到的对于大众来说在高温天气怎么样进行防护。实际上从媒体等各种信息渠道都可以了解到在高温天气的防范措施。比如说气温最高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是在阳光直射的时候,剧烈活动是比较危险的。
另外,高温天气情况下,人体出汗比较多,要及时补充水分,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有些地方气温特别高,可能会影响特殊群体的健康,或者说危险度最高的时候,比如说可以采取中小学臀等等措施。
你刚刚提到高温预警的防范措施,确实我们现在的防范措施比较粗,没有对各个行业或者是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示,后面我们还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一步完善防范措施。
【宋英杰】而且,除了您说到的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之外,我看到昨天像上海、安徽、浙江这些高温最严重的区域,他们都相应发布了高温的最高等级红色预警。所以一方面是全国区域的预警信号,还有地方的预警信号。包括网页上都能看到非常清晰的防御措施和指南。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包括社会响应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这样的措施可能会更加的细化。包括大家经常在网上热议的,像高温补贴、高温假。当高温肆虐的时候,比如环卫、建筑、交警,大家的确是非常的辛苦。政府部门是不是能在高温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体现出人文关怀、社会的温情,使得某一些行业可以暂停工作,在高温肆虐的时候,比如最近经常出现热射病的报道,不会因为高温的出现使人的生命出现问题。
【中国气象报记者】近期除了我国之外,像欧洲、北美等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高温天气。这些国家出现的高温和我国的高温在成因上有什么联系能不能从大的气候背景下分析一下全球性高温的原因何在。谢谢。
【胡永云】我简单看了一下,北美和欧洲也出现了高温的情况,他们出现的纬度比咱们国家稍微偏高一点。比如我们的江淮流域是北纬30多度,欧洲是北纬40度、50度。应该说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副热带高压向北偏移造成大家都在遭受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
第二,可能跟当地的天气或者气候系统有关。我没有具体看欧洲的天气图,如果欧洲出现阻塞高压系统,他们那个地方就特别容易出现高温和干旱,出现高温热浪,持续一两个月都有可能。每个地方可能会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共同的就是在大的环境背景下,副热带高压向北偏移。当然还有一些区域的特征。
【李维京】今年到目前为止,如果大家观看新闻报道,像法国、意大利、英国,以及中国、日本,包括美国等等,很多地方都出现高温天气。另外一点,大家也要注意印度、巴基斯坦是出现洪涝。全球气候变化的格局是相互关联的。大气环流在中高纬度,之所以在一个地区长期持续,在环流形式上一定是在中高纬度。我们仔细分析以后,正好是在长期高压的控制下实现高温。整个全球的格局就是这样。
为什么在整个北半球频繁出现高温干旱,这跟胡教授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副高都向北移,原来降水多的地方就会出现干旱。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由于气候影响因子是比较多的,我们不要把某一现象归于某一因子,我们一再强调多因子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并不是某一个单因子的影响。
【宋英杰】在今年入夏以后,我们看新闻报道的时候都说英国异常炎热,大家都受不了了,法国、意大利都是这样的情况。但是,德国和捷克又发了洪水。就像您说的阿拉伯半岛,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没有大家预期的那样热。中国、日本东亚这一带又异常的热。在以后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的天气都不是很平和,都是旱的旱,涝的涝,经常出现极端的天气事件,会不会成为一种常态
【李维京】没错。全球变暖以后,显著的影响使得大气当中的水分循环加剧。另外,使得大气不稳定度增加。
为什么大气不稳定度增加呢因为整个变暖以后,近地层,就是对流层变暖最显著,在对流层上层或者是平流层是平衡的。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大气变得不稳定了。所以我们讲水分循环加速,大气的不稳定度增加,使得极端的旱与涝都容易出现。这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变暖,极端事件增加了。
【宋英杰】也就是说气候更像奥林匹克了,更快、更高,也更强。
【法制晚报记者】我想问一下三位专家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今年的高温好像是跳过了广东省,广东在今年是历史以来气温最低的年份,为什么广东在今年这么凉快。
第二个问题,刚才专家谈到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的雨带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慢慢的往北移动,一直到九十年代和2000年之后。从时间来看,是不是气候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我想让专家帮我预测一下,可能多少年之后,我们的雨带最终会停在什么位置。您刚才说北极和青藏高原的冰化的程度,最后就会化光了。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在传统意义上,我们看到我国气候带的划分,包括等降水量线和等温线的划分。随着现在气候变化的趋势,这个线是不是要重新划一下,什么时候划,划在哪儿比较合适。谢谢。
【李维京】今年的主要高温是在长江及其江南地区,但是对于华南,特别是华南沿海,广东、广西的降水很多,温度不高。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副高主要是偏北。副高偏北反倒有利于华南的降水。今年还有一个特点,到目前为止的台风比较多,生成台风与登陆台风与常年相比都是比较多的∩是都有一个特点,都是登陆或者影响在华南沿海或者海南、广西沿海,就是因为副高偏强、偏北的原因,它只能影响华南沿海。降水多、台风影响多,温度当然会低。所以广东这些地方的温度就会比较低。
你问的第二个问题,关于年代的变化。我们国家的雨带有显著的年代变化特征。真正的年代变化,不同时间尺度的影响因子是不一样的。比如影响明天天气变化的影响因子和影响一个月或十年的因子是不一样的。发生年代变化的影响因子到底有哪些,这还需要专业人员的深入研究。
我们刚才讲全球变化是一个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关注自然变化。自然变化影响中国年代气候异常的主要因子是什么如果简单规划一下应该是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的年代变化不同所造成的,这是相当复杂的一种情况。
第三个问题,随着全球变暖,整个气候区发生了变化,有些季节来的早了,因为变暖了,夏季增长了,冬季变短了,这就是一个特征。如果说某一个等雨量线,划分干旱区或者湿润区的气候区划问题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对于具体的线划在哪儿,就看你要求哪一个特征线,比如100毫米的等雨量线一定是发生了年代纪的变化。
【中国日报记者】我了解到李老师说3月份和5月份对今年夏天的气候进行了模拟,好像跟今年夏季的天气结构基本是一致的。我想问一下是否对今年的冬季气候进行了模拟,今年冬季是不是会遭遇极端严寒的天气谢谢。
【李维京】我先说一下,不是模拟,是预测。我们国家有一个传统,对于今年夏季的气候怎么样,我们一般会在3月底、4月初召集全国的科学家进行这方面的讨论,我们叫气候预测会商。3月份有一个,5月份有一个补充订正,今年的预测结果跟实况比较一致。
你刚才提到对今年冬季的预测,我们每年会在固定的时间,大概在10月底、11月初做今年冬季到来年春季的气候预测。我们已经在着手进行冬季预测的准备,现在还没有做出来。
【宋英杰】应该说今年春季对今年夏季气候趋势所做的预测经得起时间和天气的检验,让我们觉得它的参考性非常强。但是,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还不一样,它还不可能精确到数字、地点非常明确的量级,还不是完全针对公众进行日常发布的预测方式。
今天的讨论就进行到这里。因为高温还在延续,虽然转眼就到立秋时节了,实际上秋已立,暑未消。面对依然肆虐的高温天气,我们关注天气,安然渡夏,谢谢您的关注和收看。
编辑:崔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