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7月,对于在18.9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的人们来说,其温度之高、持续之长是史无前例的。来自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这18.9万平方公里覆盖了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温日数持续20天以上。
8月2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国7月天气气候特征,并分析了成因。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介绍,7月,全国有100个气象观测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
极端天气事件并未成常态
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2.4℃,较常年同期21.9℃偏高0.5℃。陈振林介绍,全国有100个气象观测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重庆、新疆等16个省(区、市),其中39个站突破历史极值;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苏等14省(市)有108个站发生极端连续高温日数事件,其中24站突破历史极值。
仅江南大部及重庆、湖北西部,就有55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40℃。其中,浙江奉化最高气温达43℃;重庆丰都达42℃;上海徐家汇达41℃,突破187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杭州连续5天最高气温突破40℃。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是否意味着极端天气事件已变成常态?
“如果已经成为常态,那我们每天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冷认为,从中国气象局的监测来看,最近几年极端气候事件确实频发,有增加的趋势。虽然我国一些地区出现高温天气,但并不能就因此认定为特别极端,相对全国有2000多个站点,突破历史极值的还是少数。她表示,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趋势,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全球变暖也有一定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冷在回答早报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青藏高原积雪和冰川确实都在减少,这对天气是有影响的,是影响我国气候非常重要的外部因子。
孙冷介绍:“积雪减少以后,地面的反射率会减少,增加海陆温差,从而影响到季风,通过影响季风活动影响到我国的降雨和气候的格局。季风增加,今年东亚季风偏强,这个进程比较少,向北推的速度比较快,造成雨带位置偏北,对副高也起到作用,副高6月底7月初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青藏高原积雪的减少影响到季风偏强,雨带推进偏快,导致北方的降水偏多,南方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
她认为,全球变暖对高温也有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影响我国大气环流变化,空气的交换会更加频繁和剧烈。也就是说北方地区的人有可能感受到南方的天气。”【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