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屋顶:降水量影响建筑风格

2013年05月23日09:18   中国气象视频网 微博

   上古人类为了“上避风雨,下避野兽”,需要栖身之处。人类最早的房屋是洞穴和树巢。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真正的房屋,由于人类几乎遍布全球,为了适应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气候类型,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的类型,从千姿百态的屋顶我们就可以看出当地降水量对民居风格的影响。

 

 

尖顶欧式建筑

   尖顶

   在降雪多的地区,由于房屋受雪压过重会受到损害,因此,除了采取加密椽子和屋檐加支撑等措施外,屋顶的坡度一般较陡,以尽量减少顶部积雪。像中欧山区和西北欧地区中世纪的尖顶房屋就与这里冬季降雪量大有关。

 

明楼重檐黄瓦大屋顶

   曲线屋顶

   在特别潮湿多雨的地区,为了加快屋顶泻水,还常把屋檐伸出较长,或者把屋顶面形状从直线变为曲线,即从顶到檐先陡后缓最后略略翘起,也作“飞檐”,这样的设计可使屋面雨水射出更远,即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像中国大屋顶就是这种典型的建筑。

 

傣家竹楼歇山式屋顶

   歇山式屋顶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以加快泻水;而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

 

广西梧州骑楼延伸的屋顶

   延伸的屋顶

   在多雨且炎热的地区,房屋会考虑避雨遮阳的双重功能,最典型的建筑要算是街道两旁的行人廊(俗称骑楼)了,在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省的很多城市都可以见到,街道两旁的商店楼房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以避免骄阳的直接照射,并解决行人、顾客的避雨问题。许多中小城镇一般也有把屋檐延伸以构成行人廊的建筑,例如福建漳平、广东梅县等城镇的柱式支撑行人廊。

   无顶

   撒哈拉沙漠及其附近是夏季中世界气温最高的地方,这里城镇中老区的居民许多还住在无顶的房屋之中,这种房屋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平房居多,楼房绝少。房屋四周有围墙,自成院落。围墙用石头粘土坯砌成,很厚。这些房屋没有窗户,光线很暗,原来所谓无顶,只是没有坚硬的屋顶罢了。屋顶上用海枣树的枝叶覆盖,海枣树叶一般如手掌般大小,这种屋顶白天也能遮阳,夜间房间里的热量可以通过枝叶间的缝隙散发出去,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显然,这种顶的房屋只适用于基本无雨而且比较暖热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因为它不能抵御严寒和降雨。

 

河北农村在房屋平顶上晾晒粮食

   平顶

   我国华北地区许多农村房屋的屋顶都是平的,因为这里年雨量少,雨季短,冬雪也不大,因此平的屋顶完全可以适应这种气候。泥和草糊起来的房顶冬天也很保暖,春秋季还可以当晒台晒粮食和其他杂物。我国藏族的碉堡楼顶部也是平的,可以晒晾种子和粮食。

   在夏季极其高温干旱的吐鲁番盆地里,室内夜间无法入睡,人们习惯露宿室外。露宿的方式,除了把床搬到庭院里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睡在平平的屋顶上。不必为他们捏把汗,因为屋顶四周有半人高的围墙。

   水顶

   在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季阳光热辣,房子里的人好比头顶了一个热锅。聪明的人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屋顶上灌上水。这样,房间里就荫凉了好多。云南元阳县山区房屋顶还是收集雨水的,在山顶附近,雨水多但缺少泉水,下山挑水又十分不便,因此当地居民便想出了把房顶当水库或者利用房顶收集雨水的办法。

  编辑:喜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