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放晴还是起雾?

2012年12月13日11:54   中国气象视频网 微博
雨雪形势演示雨雪形势演示

  12月12日早晨,北京开始降雪,主要城区都被笼罩其中。午后,降雪渐渐停止,不过能见度并没有好转,雪后出现了大雾,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预计12月13日、14日两天,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中东部将有大范围雨雪出现,并且雪后会有大雾出现。

  在网上搜索“雪后大雾”有关的新闻,会发现每年都有很多雪后大雾,导致交通受阻甚至引发连环撞车事故的新闻,说明雪后出现大雾,并不是稀有现象。

  在书面语中“雪后初霁”是人们经看到的词,“霁”就是雨雪停止,天放晴的意思,造词的古人观察到了雪后天气放晴的自然现象,为什么有时候雪后天气放晴,有时候雪后却是大雾呢?

  降雪,是降水的一种,任何降水都是冷暖气流交汇的结果,我们可以把这种交汇看做是一种冷暖空气力量的较量,较量就有胜负。中东部地区的这次降水,是一股弱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的结果,由于冷空气势力不强,雪后暖湿气流占了主导地位。

  来详细解释一下。雪后如果冷空气势力强劲,把暖湿气流赶跑,气温下降,气压升高,空气流动使雾气无法产生,天空就会放晴。而如果暖湿气流势力强一些,没有冷空气介入,空气湿度大,大气稳定,水汽饱和凝结为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中,就成为雾。

  雪后起雾的具体过程,就是雾的产生原理。我们知道,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

  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降雪后空气相当潮湿,那么当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雪后起雾的过程了。(晓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