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0年8月8日,舟曲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灾害,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让国人心痛。如今,经过两年科学重建,一个新的舟曲已化茧成蝶,展翅待飞!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舟曲灾后重建资金50.2亿元,其中涉及防灾减灾的项目达13.4亿元,占全部资金的四分之一多。把防灾减灾体系的打造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敬畏自然、科学重建的精神。近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不断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损失,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还很明显,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增强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只有从制度和意识上都得到加强,面对灾害我们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舟曲泥石流灾害两周年:敬畏自然 科学重建
8月2日,一名妇女从舟曲峰迭新区刚刚竣工的新房前走过。当日,甘肃省厅局代建的9大重建主体工程竣工交付,这些工程包括安置住房、水利、教育、卫生等。舟曲重建探索“代建”模式:重大项目由省级部门代建完成后交舟曲县政府使用。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舟曲灾后重建住房分配完成 受灾群众年内入住新居
记者4日从甘肃省舟曲县灾后重建办公室了解到,舟曲灾区城乡居民住房安置分配工作已完成,舟曲灾区群众年内将入住新居。
记者在舟曲老城区安置点现场看到,新房主体已经竣工,工人们在加班加点完善道路、围墙及绿化设施。房子大多为10层,白色屋顶,安装铝合金推拉窗户,房门均已安装完毕。
舟曲县灾后重建办公室介绍,截至目前,舟曲在老县城、舟曲峰迭新区、兰州秦王川新区3个重建区的住宅楼主体已全部竣工,水、电、暖、卫等配套设施已同步完成。已有60%的受灾群众住房完成分户验收工作。随着验收完成,安置住房钥匙将逐步分批发放到群众手中。
这是位于舟曲县三眼峪沟口的“最牛楼房”(8月5日摄)。在2010年8月8日的舟曲泥石流灾害中,三眼峪沟被夷为平地,但舟曲县城关镇西街村村民薛明宝家的房子奇迹般地在泥石流中屹立不倒,被称为舟曲“最牛楼房”。在重建中,经县政府和薛明宝商议,这座房子被保留下来。县政府给薛明宝在安置区分了一套房子,但薛明保却谢绝了,他说:“房子受损不大,修一修就可以住。再说,房子救了我的命,我怎么能抛弃它呢?”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敬畏自然 科学重建
两年前,我们担心,地质灾害隐患众多、空间极度狭小、自然承载压力极重的山沟里该怎样重建舟曲。舟曲重建,既要盖好房子,还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大自然摆在国家、甘肃省和舟曲人民面前的一张充满挑战的考卷。
如今,经过两年科学重建,一个新的舟曲已化茧成蝶,展翅待飞!
·重在打造防灾减灾体系
舟曲灾后重建前方协调指导小组表示,舟曲灾后重建的170个项目中,涉及防灾减灾项目多达30项,舟曲目前已经建成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生态修复营造“绿色屏障”
舟曲正在实施10个森林资源保护站建设、10公里森林防火区道路硬化建设、荒山育林4.05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优质林果产品种植基地2100亩、林下药材种植3000亩。5年后实现退耕还林16万亩。
·三地重建卸载人口
峰迭新区作为就近新建新区,规划1.2平方公里,安置城镇人口1.5万人;兰州市秦王川新区规划1平方公里,安置受灾群众和学生1.8万人;老城区规划1.5平方公里,容纳剩余的2.3万人。
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下 防灾减灾体系亟待完善
8月7日,杭州西湖上空浓云密布。 8月7日8时2分,杭州市气象台针对台风“海葵”发布橙色气象预警,提醒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等工作。据预报台风“海葵”将于7日后半夜到8日上午在浙中北沿海登陆。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台风频频袭击中国 考验城市日常细节管理
“双台风”余威未退,“海葵”接踵而至。8月6日上午9点,国家减灾委办公室针对今年第11号强热带风暴“海葵”可能造成的损失紧急启动救灾预警响应。
台风会对城市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是人们所极度不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台风也是一场不带任何情面的,没有剧本、导演和角色的真正的应急演练,是对城市管理各环节的科学检验。相关部门平日里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严不严,安全措施执行得到不到位,应急演练实施有没有效果,一些平日里可能被忽视的细节有没有被重视,都将在台风过后一一揭晓展现。
资料图片:8月5日,辽宁省东港市大洋河水位暴涨,正在建设中的丹大高速铁路工程被水浸泡。刚刚消逝的台风“达维”带来的强降雨重创辽宁。气象专家指出,这是近年来辽宁遭遇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台风降雨。受强降雨影响,大连、鞍山、本溪、丹东、锦州、营口、葫芦岛市的部分地区受灾,公路铁路中断,数以万计群众转移。 新华社发(陈浩 摄)
云南洱源县暴雨引发泥石流 村舍遭重创
8月6日,部分受灾群众被安置在云南省洱源县凤羽镇铁甲村的临时安置点。当日凌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凤羽、炼铁、乔后等乡镇因突降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截至6日19时的统计,灾害已致1人遇难、1人失踪、40人受伤,1500户6670人受灾。当地政府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展开救援。目前,已紧急转移安置1200人;40名伤者也已全部送往医院救治,生命体征正常。救援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今年7月以来,云南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从滇东北的昭通到滇南的西双版纳,有多个州市遭受洪涝泥石流灾害。未来两天,洱源县仍有小到中雨,将给救援带来困难。
暴雨过后我们当如何选择
自然灾害经常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告诉人类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生存和发展。“7·21”特大暴雨袭击首都之后,北京市政府连日来现场调研河道疏浚整治及水系规划建设情况,加紧部署城区防涝工作。闻灾而动的务实作为令人宽慰,而雨过天晴后的观念反思更发人深省。
灾难后的进步补偿不会自动实现,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选择。现实问题和发展阻碍都表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放下浮躁,回归沉稳,摒弃冲动,选择理性,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思维指导实践,我们的城市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补齐“短板”、填平“洼地”,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全面实现现代化。
防灾减灾需增强意识 完善体系
成功应对重大灾害 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连日来,首都北京降下61年来最大暴雨,重庆长江干流遭遇31年以来最大一次过境洪峰,广东广西遭遇台风“韦森特”袭击……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各地各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近期几次灾害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广西水利、气象、消防、海事等部门实现联动,共同保卫家园;北京市气象部门在降雨再次来临时发出1000多万条手机预警短信。不断建设完善的应急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在与各种灾害与危机的较量中,饱经苦难,砥砺前行。
把好的做法上升为制度
长期从事灾害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的刘传正,是我国知名的地灾防治专家。在他看来,要逃离暴雨之灾,就应把目前的一些好做法上升为制度,把好的制度落到实处。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0所高校大学生暑期奔赴全国宣讲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暴雨、洪涝、台风、泥石流、雷击……进入汛期以来,气象灾害以及因防灾减灾能力不足酿成的悲剧在各地屡屡发生。为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2012年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日前正式启动。
据了解,今年暑假期间,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全国10所高校的3000余名志愿者将组织210支分队,奔赴全国宣讲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他山之石:日本防灾举措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近日,中国北方北京、天津地区接连突遭暴雨袭击,不仅牵动了国人的注意力,也使世界各国媒体的目光纷纷投向中国。雨灾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暴露出了中国城市在应对和防御灾害方面的种种不足。几乎是与北京同一时间,日本熊本县也遭遇了特大暴雨。虽然日本是一个灾难多发国家,但拥有很完善的防灾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和优点,非常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