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讯 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在众多电影作品的加工下被不断放大,那么气候变化中是否还存在有利的一面可以被我们利用?“千年极寒”和“小冰期”的论点是否足以推翻气候变暖的事实?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又该持何种态度并作出怎样的行动?
今天,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参与中国政府网的访谈时,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摄影:关禹)
气候变暖也有有利的一面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关注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因此气候变暖有利的一面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比如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来说,气候变暖就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气候变暖使大气里面的热量资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作物的生产。有些地方的农作物生产本来是一年一季的,气候变暖之后,它可以合理安排成一年两季。
郑国光局长在此举了一个例子。从5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可以往北移,一直移到一些很高的纬度,比如伊春。玉米、大豆产区也随之北移,一北移,一些高产、稳产的作物种植面积就扩大了。另外,过去讲每年冬季,东北最关心的是霜冻,霜冻一来了以后,粮食就停止生产了。但气候变暖之后,由于热量改善,温度升高,低温冷害也减少了。
粮食生产可以由一季变成两季,这就是气候变暖对生产有利的一面。
气候变暖是一个波动式上升的过程
2009年11月,一名电脑黑客截获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小组成员之间的电子邮件,其中有科学家开玩笑称要篡改有关数据,以夸大气候变暖的事实。此事被媒体称为“气候门”事件,“气候门”披露后,全球变暖这一论点早到质疑。同时,全球变暖还不断受到“千年极寒”和“小冰期”等多种相反论点的冲击。
那么气候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郑国光局长表示,我们讲的全球气候变暖是衡量整个地球平均的状况,讲气候变暖是要有一个时间尺度的。按照气象的统一标准,它有一个30年的尺度。所以全球气候变暖是讲全球的气候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到,从上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是上升的,而这种上升不是说哪一年气温下来了就说气候变冷了,它要看一个趋势,而气候变暖正是波动式的上升。
过去的这个冬天,欧洲遇到了极寒天气,那这也是局部的。你没有看到的是,美国、加拿大温度明显偏高。我们国家北方温度明显偏低,但是云南、青藏高原、东南亚温度是偏高的。在欧洲极寒天气的同时,南美温度是偏高的。全球一平均起来,还是偏高的。再比如说哪个地方遇到了极寒天气就说进入小冰期了,这个讲法是不太科学的,因为进入小冰期是需要几百年来衡量的。
我们经常会被一个地方、一段时间内的现象所迷惑,而把全球整体的现象给掩盖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误判。所以气候变化主要还是应该看趋势。
我们宁信其有 要主动适应它
“有些网友认为,反正气候变暖是不是事实,科学家还在争论,但如果说变暖你不相信,不主动去适应,那最后受影响的还是你本人和你这个国家。”在谈及一些网友对应对气候变暖行动的消极态度时,郑国光局长这样表示。
郑国光局长强调,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一定要认识到变暖这种趋势是一种事实。如果说变暖你不相信,不主动去适应,那最后受影响的还是你本人和你这个国家。所以我们要想一些办法来减缓这种变暖,比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比如农业也要适应气候变化,才能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像现在极端天气见多了,我们还要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适当提高防灾减灾的标准,避免减少灾害的影响。
同时减缓气候变暖也是和我们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相一致。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怎么样保护环境,怎么样利用好有限的地球资源,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公民的责任,这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