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天气频繁变脸 “回南天”或持续到4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3日08:19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讯 “不是潮湿多雾,就是阴雨寒冷,我已经许久没有见到阳光了。”2月至今,这样大的天气反差就出现了4次,令不少市民颇感折腾。

  最近一次从3月上旬开始,“回南天”一走,广州随即又进入连日湿冷之中,这几天最低气温都在10℃以下,寒冷黄色预警高高悬挂。不过,天气冷暖转折还是很快,根据昨天气象台预报,从本周三开始,冷空气开始减弱,逐渐转受偏南气流影响,气温逐日回升,不过雨水却没有罢休,多雾潮湿的天气又将再登场。广州本周五开始,最高气温更会升至25℃,并有可能出现“回南天”。

  与此同时,上周粤北已经出现今年我省第一场大暴雨,随着汛期临近,接下来我省雨水也会逐渐开始增加,特别是雷电、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也会不时来袭。

  天气频繁“变脸”何时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市民应该如何应对?为此,记者采访了气象部门的相关专家。

  “冷暖交替频繁,且幅度拉得比较大”

  “从入冬至今的天气特点就是冷暖交替频繁,并且幅度拉得比较大,交替控制的时间比较长。”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东告诉记者。

  据中国气象局监测,入冬以来,乌拉尔山地区阻塞偏强、东亚大槽明显偏强、北极涛动位相出现季节内明显调整,使2011/12年东亚冬季风,与1967年并列为1948年以来最强年,这有利于来自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南下影响包括中国中东部在内的东亚东部地区。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11年到2012年的这个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4.8℃,较常年同期(-3.8℃)偏低1℃,为1986年以来最低值。

  这也造成影响广东的冷空气总体上比往年偏强,持续时间较长。今年1、2月份,我省气温分别比常年偏低1.9℃和0.9℃,并出现持续的异常低温阴雨天气,广州更出现了10年来最冷的春节。

  同时,由于我省靠近南海,暖湿气流也不甘寂寞。据气象部门监测,1月以来至今,南支槽加深,华南地区上空偏南暖湿气流较大,空气潮湿,水汽输送较充足,冷空气影响期间,均为阴雨天气。而冷空气一走,暖湿气流随即又夺取地盘。

  “一方面,前期冷空气控制时间长,回暖时气温急升,温差在短时间内变化大,是导致‘回南天’多发的原因。”张东说。除了“回南天”之外,入春之后由于南下的冷空气异常活跃,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比较潮湿空气碰撞而且十分不稳定,这种湿暖的大气在相对炎热的午后,又会产生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出现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气候专家介绍,“当然从背景上来看,上述气象灾害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密不可分,气候的极端化令地球上的气候系统有时更像一个会在瞬间变化的‘开关’,即‘突变’,而不是渐变的‘指针盘’。”

  “回南天”或持续到4月

  强对流天气进入活跃期

  张东告诉记者,虽然气象部门没有长时间地统计“回南天”,但从这几年的粗略统计上来看,今年的“回南天”比前几年都要更多一些。平均下来气温可能跟往年差别不大,但冷暖变换比较频繁,暖湿偏南气流大举击退北方冷空气,不久又有新冷空气南下夺回地盘。

  在预报过程中发现,2月下旬到3月上旬广东出现“回南天”的几率超过60%,并且有50%出现严重程度的“回南天”,而到了4月份,仍有可能出现“回南天”。

  除了“回南天”,入春之后另一个需要防范的是强对流天气,包括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

  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卢山说,广东省的强对流天气一般2月开始出现,至9月以后逐渐减少,在4到6月期间最为多发,而目前已经进入强对流天气的活跃期。

  卢山说,我省强对流天气强度大、破坏性强,是广东省各种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出现均较频繁,局地性明显,但其影响可波及到农业、工业、电力、通讯、城市建设、航空、交通运输等各行各业,并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典型的事件是,去年4月17日,广东遭遇当年最强烈的雷雨大风,其中顺德、南沙出现瞬时极大风,全省因灾造成18死185人伤;去年5月7日,佛山南海区出现的龙卷风和强雷暴造成4死17伤。

  气象专家介绍,无论是“回南天”、大雾、降温,还是暴雨、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气象台现在都会有相应的预警预报,市民应该及时留意。“遇有重大灾害天气,市民要采用和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多种方式获取气象信息,确保安全。(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