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稻田甲烷排放量的全球分布评估图(图片提供: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元)
《自然》杂志对该研究的报道(部分)
近期,在国际著名科技杂志《自然》的“研究亮点”栏目中,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稻农头顶草帽,正在弯腰插秧,翠绿色的稻田煞是葱郁。然而,这一次和水稻“扯上关系”的,并非基因图谱,而是中国科学家绘制的“甲烷地图”。
“从点到面”绘制甲烷排放全球图
众所周知,甲烷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气体之一。1990年,国际上有关气候变化的最权威科学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简称IPCC)第一次出具了全球稻田甲烷排放量为110百万公吨的评估报告,据当时的数字,中国每年稻田甲烷排放量为30百万公吨
一度,稻田被认为是造成大气中甲烷含量上升的最大的人为源,而中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源头。
“这种看法曾经给我国的水稻种植业相当大的压力。”在一次采访中,长期从事稻田甲烷排放等相关研究工作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元说。2006年,他研究的稻田甲烷排放量估算方法被IPCC采用,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并作为缺省计算方法推荐给其他国家,以此进行稻田甲烷排放量的估算。
然而,先进的计算方法更需要全面、细致的数据,尤其是甲烷这一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气体。于是,不同于以往针对单个田块的测评,这一次,在经过对中国、印度、越南、印尼、日本等全球水稻主要种植区域的资料搜集,和相关影响因素资料的全面评估之后,颜晓元和他所在“中国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完成了稻田甲烷气体排放量研究的宏观延伸,把估算范围扩展到了全球。
根据这张地图,2000年全球稻田甲烷排放总量为25.6百万公吨,远低于当前研究温室效应的大气化学模型中普遍采用的估计值80百万公吨。而我国的实际稻田甲烷排量仅为之前国际估计的1/4。
于是,3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学家不仅绘出甲烷排放的全球精确图,也为我国稻田“平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