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资料图:中国南极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2009年2月20日,我国南极长城科考站迎来建站25周年,同时今年也是我国组织南极科学考察25周年。南极科考25年,我国取得了骄人成就,并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以及今年刚刚建成的昆仑站。
25年来,我国在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测绘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1984年10月,我国派出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搭乘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救助打捞船奔赴南极,并于1985年2月20日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地区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南极大陆上空高高升起,格外鲜艳夺目。
自1984年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站至今,国家测绘局先后派出103人次参加了25次南极和6次北极科学考察工作,为历次极地科考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保障,并在极地测绘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为维护和争取我国在和平利用南北极中的权益和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极地测绘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南极奥秘,揭示地球科学规律,引领南极重大测绘科学问题研究潮流,为我国极地测绘考察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的风极、寒季和冰极,同时也是至今为止没有明确主权归属和未被人类开发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科学资源,使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上具有令世界瞩目的重要意义。因此,近百年来,许多国家的探险家和科学家迎着南极的狂风暴雪,坚持不懈地对南极地区开展了大范围的探险与科学考察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揭开这一冰雪世界的种种奥秘,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本国在这一区域的权益。
自20世纪初以来,已经有28个国家不惜巨资在南极地区建立了72个考察站,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英国、法国、挪威等七个国家曾提出过对南极地区的领土主张要求,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国还在包括南极点在内的南极内陆地区建立了考察站。
自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连续开展了20多年南大洋磷虾的调查和研究,解决了识别磷虾的年龄和磷虾负生长等重大科学难题,为估算南极磷虾数量,预测南极磷虾种群是否正常繁衍,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9-1990年,我国派出科学家横穿南极洲,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沿途进行观测和记录冰面地貌、气候与环境,采集了大量雪冰样品,胜利完成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科学探险。
1991年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并查明南极普里兹湾沿岸“泛非”期热事件的构造含义,证实“泛非”期造山作用导致了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格罗夫山是普里兹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
我国科研人员还发现,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气候等因素导致南极大陆的企鹅数量发生过惊人变化。3000年来企鹅数量曾经发生过4次大的波动,企鹅数量的高峰与气候变暖相联系。企鹅的演变成为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特别是一万年来的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论文发表在英国权威杂志《自然》上,成为我国第一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极地论文。
在对南大洋物理海洋学研究中,我国科学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强信号出现在南大洋,全球变暖已经减缓了南大洋的基本过程,垂向反转环流、水团特性、海盆间水交换、与低纬度海洋的水交换和海冰等均发生明显变化,且发现这些变化与全球大洋热盐环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具有紧密的关系。
在高空物理学研究方面,我国在极光观测研究中,第一次用地面数据证实了最近卫星观测发现的极光“15MLT热点”,发现了正午存在一个新的极光发生率峰。
自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1999-2000年)在格罗夫山地区首次找到4快陨石以来,我国又组织了三次对东南极大陆格罗夫山地区的考察,分别收集到陨石28块、4448块和5282块,使我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接近1万块,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2005年1月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成功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DOME)A,对该地区进行冰盖学和基础测绘学调查,自动气象观测,为建立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奠定了基础。2008年,考察队再次登顶冰穹A,架设了天文观测设备,探查了冰下地形,为开展南极天文学和深并芯钻探做好了准备工作。
2009年1月7日,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第三次成功登顶南极内陆冰穹A,并开始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同时开展天文观测、冰心钻探、测绘等考察工作。